云南昆明康辉旅行社有限公司欢迎您
您现在的位置: 昆明康辉旅行社官网 >> 云南旅游攻略 >> 香格里拉旅游 >> 香格里拉游记 >> 正文
历史故卷里的重新发现【字体:
历史故卷里的重新发现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08-24

  在俄国人顾彼德的《被遗忘的王国》一书中,曾这样描写过当时的迪庆:

  “卡姆远离拉萨政府,很少为人所知或探察过。即使对圣城里的普通人来说,它仍然是个谜。对其余两个属区(玉和苍,拉萨位于其中)的居民来说,他们那里大山高原干燥贫舟,灰尘仆仆,狂风怒号,所以卡姆就成了自然美的象征,那里的生活在世界别的地方是无法找到的。那世界最大的河流河水清澈未受污染,并排地穿过大理石的峡谷,流淌在覆盖山坡的辽阔而雄伟的森林之中。闪烁的雪峰纯洁而高不可攀,直插蓝天。甚至神也喜爱这些天堂般的排成长列的景色,因为每一个山峰都是众神的宝座或伊甸园,其中伊甸园德姆乔克(藏语地名)是最有名的。据说在卡姆发现了大量黄金,那里的喇嘛寺特别富有和美丽,康巴人(即卡姆地区的人)从来都使其他藏人敬畏和羡慕。男子通常是身材魁悟英俊,女子长得美丽,皮肤白皙。” 

  书中的这种记述,完全如同詹姆斯·希尔顿描写的香格里拉翻版。如果说《失去的地平线》还有着文学创作中可能的虚构成分,那么,这本不同于小说的自传体或回忆录式的著作,应该是完全真实、客观的记载。

  他所说的“世界最大的河流”,是指穿流出迪庆高原峡谷并被称为是亚洲第一大河的长江上段金沙江。而迪庆那雄浑高耸、气势磅礴的梅里雪山,有“直插蓝天”的云南最高峰卡格博峰,当年曾在这一带考察的美国著名学者洛克博士称之为“世界上最美之山”。周围的太子十三峰,正是组成了犹如“天堂般的排成长列的景色”,每座山峰都有一个神的名称,是各个不同神灵的代表,因而“每一个山峰都是众神的宝座或伊甸园”。太子十三峰不仅早已  被藏传拂教的信徒们尊奉为神,而且在藏传佛教的经典中有《卡格博松语》广泛传诵,连噶举派第二祖师噶玛希也留有著述《绒赞山神卡格博颂》传扬民间。至于在那里发现黄金的记载等,就更与小说中的描述相似了。

  顾彼德是一个于民国年间在云南滇西北高原生活了10年之久的俄国人,是当时国际援华组织“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中的一员。他辗转跋涉只身一人来到滇西北地区,除了在丽江帮助边地民族开发本土、建立工业合作社外,他还深入到迪庆等地区做了大量的考察和采风,虔心地参与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接触了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大量下层百姓,结交了纳西族、藏族、彝族、白族等众多民族朋友,得以较广泛地探察了这些地方奇伟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民族人文风情。他的这部著作,以及他另一部专门记述迪庆中甸地区的著作《黄色喇嘛的王国》,都对当时这些地区的民族宗教、文化艺术、礼仪节典、婚丧习俗以及物产、交通、贸易、手工业等等,包括当时的时代背景、氛围几乎无所不包地做了翔实的记录。

  据宣科先生回忆介绍,顾彼德曾说过他在巴基斯坦的英国总督府中碰见过詹姆斯·希尔顿,不知两人是否对香格里拉这一神奇的地方交换过意见和看法。但在顾彼德先生《被遗忘的王国》书中的结束语时,他却以一种深情难忘的笔调说:“我有一种感觉,即使到现在,这种旅行尚未结束。我一直梦想找到并且生活在那个重叠大山使它与外部世界隔绝的美丽的地方,也就是詹姆斯·希尔顿在他 的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所想象的地方。小说中的主人公偶然间发现了他的‘圣山’,凭着我的设想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在丽江时我也找到了自己的‘圣山’。” 香格里拉,一个英国人写出来的“世外桃源”,由一个俄国人亲身在云南滇西北经历的回忆录中,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证实。

  另外,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洛克从20年代初期到40年代末就在丽江、迪庆等滇西北一带做大量的考察、探险活动。这期间从1924年到1932年中,他多次专程到迪庆等藏族地区考察并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在他的《中国西南部的古纳西王国》这本被顾彼德称为不朽的著作中,也有着很多有关当地喇嘛和藏族宗教生活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的记叙。美国权威的杂志《国家地理杂志》月刊于1997年1月号专门又刊登了介绍洛克那传奇经历及他当年的一些照片。

  还特地在1997年3月28日向国内外介绍了题为“一个美国人在中国的探险”这一内容。从他们的这些著作或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内容与介绍都和詹姆斯·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有着极为相似或一致的地方。而这些记叙都是带有一定科学性的田野考察报告或亲身经历的的纪实性记载,从不同的角度或侧面证实了小说描写的那个神秘奇异的藏族天地与迪庆的相同之处。

  宣科先生还介绍说,在他最近与一些国外友人的接触中,许多人对所发现的迪庆及中甸的吉迪峡谷一带与故事里的香格里拉有着极为相似之处,都表现出很大兴趣。如美国《纽约时报》的副总编布鲁士·查顿、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喜马拉雅文化研究会主席查尔·艾瑞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副总编迈克·爱德华兹等东方文化的权威人士,都赞同并认为迪庆可能就是詹姆斯·希尔顿小说创作中的原型地这一观点。
据当地有关部门介绍,从1840年到1949年间,有文字记载到迪庆中甸的外国人就有12位学者和旅行家,而传教士、途经者和其他未知名的外国人就更多了。

  从本世纪初到40年代,正是英国从其殖民属地印度向中国西藏和整个西南地区渗透和扩张的时期,许多英国人如官员、冒险家、探险家、学者、传教士等等都纷纷进入这一地区活动。同时一些国家的很多类似人物也在此前后进入了西藏地区纵深腹地。

  自1879年以来,旅行家就先后有匈牙利泽切尼伯爵、地理学家洛森、英国人吉尔·戴维斯等人先后到过迪庆,并著有多种书籍。1923年,在詹姆斯·希尔顿出版《失去的地平线》的10年前,当时的云南都督唐继尧曾请了两位英国人来勘测修建滇藏铁路的路线。一位是探险家皮尔特 Pertieira),他原是大英帝国的一位将军,驻过印度和阿富汗:一位是在昆明金碧路创办了教会医院的医学博士高登·汤姆逊。这两位英国人就从昆明出发,在滇川藏一带做了大量的探测与考察工作,在这些偏僻蛮荒之地,用马帮或牦牛组成的勘测队历尽艰辛,并两次跨过金沙江,一渡澜沧江,而且有两次是靠那种古老原始的溜索渡过这些大江。正是在迪庆,才有着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这种三江并流的奇特地貌和险要环境。他们在康巴藏区还遇见了两位苏格兰人马可与哈地在当地行医。探险途中的惊心动魄经历和过度劳累,使勘测队饱尝了外界所难以想象的困苦,同时也看到了外界鲜为人知的藏族生活及他们的文化与宗教等各种情况。如汤姆逊一人就用他那当时的古老相机,拍摄了三千多张反映沿途风土人文的照片,可以说,这些照片无论在当时或现在都是极其珍贵的资料。途中患病的皮尔在到达甘孜时去世,只身一人的汤姆逊只好与马帮辗转兰州、北京,最后返回昆明复命。
这些史料都说明,在詹姆斯·希尔顿成书前,就有了很多西方人到过迪庆并在那地区做考察,使这—神秘奇异之地的情况多多少少地被介绍到西方。而这些人所写的考察报告或专著出版后,在当时的西方无疑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并使得对此感兴趣的各种人物由此获得了极其珍贵的资料。像詹姆斯·希尔顿这样的作家,是完全可能从中获得灵感启发与创作素材的。

  他在书中也写到,在四位主人公来到香格里拉之前,就曾有英国、德国、奥地利、波兰等国的人来到过这里并留下了许多法文、德文、俄文、英文的书籍。据当地史料和一些老人的回忆,来到迪庆的外国人有的为减少行李负重而把所带的许多书籍和礼品转赠给寺院。也有的在书出版后,为感谢曾帮助他们的人,想法从国外不远千里寄来自己的著作。当时此地便多有这些用英文、俄文、法文等写就的著作。这些记载或情况与小说中的上述相似描述,证实了即便詹姆斯·希尔顿没有到迪庆这块高原,也完全可能从有关人土的描绘或资料中,了解和掌握了当地的这些情况。

  而在詹姆斯·希尔顿出此书之前的1932年,被称为是东方奇女的国府书吏刘曼卿女士负使入藏,也来到迪庆藏区并著有《康藏征轺续记》,其中以她遍历康藏地区的走访感触,叹出了中甸乃为“桃源仙境”的一番赞感:

  “自而江西行,路皆岩峻坂,如登山梯,老桧交 柯,终岁云雾封翕,行者不见马首,几疑此去必至一混蒙世界矣。 讵三日后,忽见广坝无垠,风清月朗,连天芳草,满缀黄花,牛羊成群,帷幕四撑,再行则城市俨然,炊烟如缕,恍若武陵渔父,误入桃源仙境, 此何地!乃滇康交界之中甸县城也。居民为藏族 间杂么些、汉、民家人……然地广人稀,富藏未发,亦终不过大古式生活之数万康人伏越之所耳。”

  刘曼卿还在其它的篇幅中,详尽地记述了当地藏族那“民性勤俭朴实,不尚虚华,更无非分者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宁静安闲、与世无争的生活状态。这种与一年后英国作家笔下的香格里拉极为相似甚至许多地方是不谋而合的记载,应该说,无论是东方或西方人,但凡是亲临此地或听闻介绍的人都会有的共同感觉。它说明这个雪山峡谷中的藏族天地,在本世纪早叶的确存在或保留着世界罕见的生活特点及其社会形态,才会使得看到它的人发出这样的感叹。某种程度上也恰恰是更证实了我们关于迪庆是“香格里拉”原型的想法与观点。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